临诊碎玉之伤寒论中的针灸应用

时间:2016-11-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针灸疗法的应

假如说《伤寒论》是中医学的临床实用内科学传染病学的话,《金匮要略》是中医的杂病,妇科外科临床医学,这两本书在临床中开创了我国中医针药并用的先河,具体临床针灸篇条文如下

一、《伤寒论》针法多用于治疗三阳经病、热证、实证,也用于防病和截然病程。

二、《伤寒论》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

三、一般说来刺法是泻其实热,灸法是祛其虚寒。

《伤寒论》六经病诸篇中,和针灸疗法有关的原文共33条,其中用针法疗疾者有8、24、、、、、、、、,共10条;用灸法治病者有、、、、、、,共7条;误用针灸所致变证、坏病者有16、29、、、、、、、、,共10条;(其中条既为烧针所致变证,也有灸疗)另外还有火疗变证如6、、、、、,共6条。因火疗包括了火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变证诸条,凡未明言熨、熏者,皆可视同误用针、灸之变证。这些原文,基本可以反映出《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针灸应用方法以及针灸应用禁忌等重要内容,对指导针灸临床,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取1.1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在应用针刺疗法的10条中,有9条见于三阳病篇,这9条中,有4条属于三阳病变证,而5条属于三阳经本证。如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是用针阳明经的方法,防止太阳经之邪传其它经。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用针法直接治疗太阳经病。第条和条,论述太阳与少阳并病,症见头项强痛、眩冒、心下痞硬等,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是用针法治疗太阳与少阳经皆病。第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是用针法治疗三阳同病。而针法的10条中,只有1条见于三阴病篇,这就是第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从而提示,《伤寒论》中治疗三阳病多用针法,而在针刺部位方面,所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皆阳经穴位,而第8条之“针足阳明”,第条之“耳前后肿,刺之小差”,也皆取阳经。至于治疗变证取厥阴肝经之募穴期门,条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刺法可选阴经穴位,则属少数。据此可以认为,《伤寒论》在针刺法的选穴上,也有多选阳经穴位的规律。1.2针法多用于热证、实证在《伤寒论》用针法的10条中,除上述5条三阳经病本身即属热证或实证外,其余4条变证也皆属热、实证。如条和条皆论热证血室证,该证为热与血结的热实证,症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但头汗出等。条言“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条说“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皆提示用刺法的目的是泻实、取实。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脾,是肝经实火横逆犯脾,症见腹满、谵语的热实证。条用刺法治疗肝乘肺,是木火木气太旺而反侮肺金,症见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腹满等,也为热实之证。至于条用刺法所治疗的“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云:“刺,所以通其壅瘀也,壅瘀通,便脓血自愈”,钱潢《伤寒溯源集》云:“邪入少阴而下利,则下焦壅滞而不流行,气血腐化而为脓血,故可刺之以泄其邪,通行其脉络,则其病可已”,刘渡舟等《伤寒论诠解》云:“古代刺灸之法,一般说来刺法是泻其实热,灸法是祛其虚寒。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治以刺法而不用灸法,则知其为热利而非寒利。少阴病阴虚阳亢,邪气从阳化热,热灼阴络而便脓血,其证当有里急后重,下利肛热,舌红少苔等阴虚有热之象……故用针刺之法,随其实而泻之”。由以上多数注家的意见来看,条也当为热证、实证。据此可以认为,实证、热证多用针刺法,也是仲景针灸疗法的一条规律。1.3针法可用于防病和截断病程《伤寒论》还将针刺法用于截断病程或防止邪气传经。典型的例子是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是太阳病本经邪衰而当自愈之期,对“欲作再经”,注家或解作欲传阳明经,欲传其它经;或解作病程欲进入第二个七日。但皆可针足阳明经穴,以振奋胃阳,疏通经气,扶正却邪,从而达到防传、截病之效。针何穴位,注家多数认为当针足三里穴。当代临床与实验研究均证实,足三里穴是保健要穴,除对胃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外,还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有很好的强壮作用,故无论是太阳病邪气欲传阳明,或邪气欲传它经,或太阳病邪气未衰,病程进入第二个七日,皆可通过针足阳明的足三里穴,以达防病、截病之效。2、《伤寒论》灸法的应用规律《伤寒论》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虚证、寒证、阳衰阴盛证。2.1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伤寒论》涉及灸法治病者共7条,其中少阴篇3条,厥阴篇3条。只有第条1条原文属太阳篇,也只是用灸法治疗误用烧针后,针处被寒,出现核起而赤的变证,而不是用于治疗太阳本证。于此可见,《伤寒论》之灸法多用于治疗三阴经病,是其规律之一。2.2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实证、阳衰阴盛证2.2.1阳虚阴凝,用灸法助阳消阴:《伤寒论》第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肾阳虚衰,督阳不充,寒湿阴邪凝滞肌肤骨节的证候,用灸法,取其助阳消阴、祛寒湿之功。2.2.2阳虚气陷,用灸法升阳举陷:第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是肾阳虚衰,阳不摄阴,又伴阴血不足,气机下陷,一派虚寒之象,用灸其上部穴位的方法,取其助阳祛寒,升阳举陷之功。注家多认为当灸百会。2.2.3阳虚阴盛,用灸法加回阳救逆:第条“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阳衰阴盛,正不胜邪,用灸法助阳祛阴,回阳救逆。第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为阳气衰微,四末失温,阴血不足,脉搏不续,用灸法回阳救逆、祛寒续脉。2.2.4阴盛阳郁,用灸法通阳达外: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是阴寒内盛吐利暴作,使阳气一时不能接续,而见脉不至,用灸法祛寒通阳,使阳气外达。第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张路玉《伤寒缵论》说:“以其脉促,知为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说:“手足厥逆而脉促者,非阳之虚,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可见此处用灸,又有通阳达外之效。以上阳虚阴盛、阳虚气陷、阳虚阴凝、阴盛阳郁诸证,皆属虚寒证,且不乏重症、急症,此处用灸,除助阳消阴外,也寓有急救回阳之意,体现《伤寒论》在急症中也用灸法的规律,急救所用穴位,据注家见解,百会、大椎、气海、关元、神阙、太溪、复溜、涌泉等皆可酌选。

2.2.5寒闭经穴,用灸法祛寒通经:第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成无已《注解伤寒论》说:“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灸核上,以散其寒”,章虚谷《伤寒论本旨》说:“针处被寒,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可见此处只灸一壮,只是在于祛寒通经而已。3、《伤寒论》针灸取穴原则从《伤寒论》针灸疗法的诸原文中,可以体现出其强调循经取穴、善用局部取穴,重视选特定穴,注重辨证取穴这4大原则。3.1强调循经取穴《伤寒论》在有些条文中,只强调针灸能选择的经脉,而并不指出具体穴位,如第8条的“针足阳明”,第条的“灸少阴七壮”,第条的“灸厥阴”。这体现了重经胜于重穴的思想,无疑是“循经取穴”和“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思想的先导。再如条治疗肝乘脾,条治疗肝乘肺,皆选肝经募穴期门,以泻肝之实。因二证皆为肝量所致,选期门显然是循经取穴原则的体现。3.2善用局部取穴第条用灸法直接在误用烧针而致的核起而赤处施灸,是局部取穴的范例。第24条用刺颈部的风池、风府穴,并配合药物以治疗太阳病头痛项强,也是局部取穴。条与条,治太阳少阳并病,症见颈项强而眩,心下痞硬,刺大椎、肺俞、肝俞,应当说既有局部取穴的思想,又有循经取穴的思想。可见局部取穴显然是《伤寒论》针灸选穴的重要原则之一。3.3重视选特定穴《伤寒论》针灸疗法诸条,明确提到穴名者有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和期门。风池是足少阳、阳维之会;风府是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期门是肝之募穴,又是足太阴、足厥阴、阴维之会;而肺俞与肝俞,则是背俞穴。可见皆是特定穴。特定穴具有特殊治疗作用,《伤寒论》重用特定穴的原则于此可见。3.4注重辨证取穴《伤寒论》第条治疗肝乘脾,条治疗肝乘肺,条治疗妇人中风继发热入血室,条治疗阳明病热入血室,病相异,症状亦不相同,但皆取刺期门之法,乃因从辨证角度看,皆属肝经实证。从而提示《伤寒论》注重辨证选穴,治病求本。4、《伤寒论》所涉及的针灸方法《伤寒论》中所涉及的针灸治疗方法有针刺法、灸法、针药并用法和灸药并用法,在针灸禁忌及误治变证中还涉及到烧针法与温针法。4.1针刺法针刺法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在针刺法适应症的10条中,除第8条的“针足阳明”用“针”字外,其余9条皆用“刺”字。一般认为,“针”与“刺”无区别,即用毫针刺入经穴。4.2火灸法火灸法既是《伤寒论》治病的手段,也见于误灸变证诸条文中。从第条“灸其核上各一壮”、第条“灸少阴七壮”、第条的宋臣校注云:“《脉经》云灸厥阴可五十壮”等文字看,《伤寒论》所用灸法,当是用艾炷的直接灸法,因而其灸量才以“壮”记。4.3针药并用与灸药并用法针灸与方药并用,可以提高疗效,被历代医家所重,而《伤寒论》可为运用此法的先驱。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言在太阳病桂枝汤证中,如病重药轻,初服桂枝汤不足以使邪得解时,先刺风池、风府,疏通经脉以泄风邪,再服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如此针药并用,则使祛邪之力倍增。第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是对少阴阳虚外寒证在用附子汤温经祛寒除湿的同时,配合灸法以壮元阳、消阴寒,使疗效更佳。4.4烧针与温针法在《伤寒论》中,“烧针”见于第29条、条、条、条;温针见于第16条、条、条、条,皆述误用此二针法后之变证与坏病,而非用于疗疾。有人认为烧针即温针,指在针刺过程中,烧灼针柄以加温的一种治疗方法。考《素问》、《灵枢》皆有“燔针”,《灵枢》又有“焠刺”,而无烧针、温针之词。明人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火针即焠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痛”,又载:“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因此有人认为《伤寒论》中之烧针即“火针”,也就是《素问》、《灵枢》中的燔针、焠刺,而温针应是针穴上后以艾灸加热针柄之法。以上两种认识,孰是孰非,尚待进一步考证。

5、《伤寒论》针灸疗法禁忌《伤寒论》中涉及到针灸禁忌证的原文共有16条,并大多记述了误用针灸后的变证,有的原文还提出了救误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烧针、温针法禁用于太阳表证、少阳不和证、阳明经热证及里虚证,灸法禁用于表证、热证和阴虚内热证,火疗诸法(含烧针、温针、灸法)禁用于太阳表证、表证兼阴虚、风湿病、阳明病以及少阴阴虚内热证等。5.1温针、烧针禁忌证5.1.1禁用于太阳表证:太阳表证,治当辛温发汗,而温针、烧针多用于沉寒固冷、气血瘀痹之证。对于太阳表证,其无外散之力,火热反易内攻而使变证丛生。如第16条“太阳病三日……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第条“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第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皆是太阳病误用温针、烧针后所引起的坏病与变证。5.1.2禁用于少阳枢机不利证:少阳受邪,多见胆热气郁、枢机不利,治当用柴胡汤类和枢机、解郁热,如误用温针、烧针,即是以火攻热,必生变证。如第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即是明证。5.1.3禁用于阳明经热证:阳明经中有热,当解之清之,若用温针、烧针,亦属火上浇油,以火助火。如第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加温针,必怵惕”,即是阳明经中有热,误用温针后,助热伤心神而成怵惕不宁等变证。5.1.4禁用于虚证:烧针、温针为祛寒实而设,有泄实攻邪之效,故若阴阳气血诸不足,自当忌用。如第条“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阳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是言阴阳表里之气皆虚,误用烧针后使变证丛生;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是言阴阳俱虚之人误用烧针后的变证。5.2灸法禁忌证5.2.1禁用于表证:灸法有温经、祛寒、通阳之效,但无发汗之力,故表证宜以汗解者,当禁灸。如第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即是表证误灸后,邪闭体内,使气血不行之变证。5.2.2禁用于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治当滋阴清热,而灸法火力虽微,却有伤阴助热之弊,故当禁用。第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十分明确地阐述了阴虚内热证禁灸的道理。5.2.3禁用于热证:灸法属火疗范畴,有增热助火之弊,故热证自当禁用。第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即记述了实热证误用灸法而造成了咽燥吐血的变证。《伤寒论》除记述了上述温针、烧针、灸法的禁忌证及误用后的变证外,还涉及到了火疗的禁忌证。如第条、条指出太阳表证禁火疗;第条言太阳表证兼阴虚禁火疗;第6条言风温禁火疗;第条论阳明病热盛禁火疗;第条述少阴阴虚内热、水热互结证禁火疗。因火疗包括温针、烧针、火灸、火熨、火熏诸法,故火疗禁忌证应视同温针、烧针及灸法禁忌证。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条,有关针灸疗法虽只有10余条,但却渗透在预防、治疗、预后以及注意禁忌、误用致变等方面中,兹归纳分述于下。

1预防传变

“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人体受邪,由络及经,入腑人脏,既至脏腑又可互传。所以《金匮要略》一开始就提出治疗“未病”,所谓治“未病”,一指防病于未然;一指既病防传,这里所讲是指后者。本篇所举,其一是邪在内脏,见肝之病,必知传脾而治之;其二是邪在经络,必知邪有内传人脏之势。因而在四肢才觉重滞,即用针灸,导引诸法进行治疗,使经脉气血畅行,疾病速愈,就可防其发展。治疗“未病”是《金匮要略》全书整个指导思想,参考本篇第一条病在脏腑,治用药物以防相传;本条又载邪在经络,治用导引,针灸诸法,以防内变。可见针灸疗法和药物在治疗“未病”中,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何尝不可用针灸治疗内脏,用药物治疗经络呢,而二者配合应用肯定会提高预防效果。

2治疗疾病

2.1发汗散邪“疟脉自弦……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疟疾的致病因素,虽由感受疟邪所引起,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属寒属热的不同,脉弦紧者是病偏于表而兼风寒之象。《内经》说:“其在表者可汗而已”。所以治疗时用针灸(或结合药物)以发其汗,邪随汗解,其病可愈。本条以针灸治疗疟兼表寒者为例,说明凡外感表症,皆可用针灸以发汗散邪。参考《伤寒论》“太阳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与本条意基本相同,都说明了针灸的发汗散邪作用,同时可以看出,仲景在应用时多和药物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用针灸治疗疟疾和外感表证,已普遍在于临床应用。

2.2通经止痛“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踹人二寸,此太阳经伤也”。趺蹶是一种行动障碍的病证,为太阳经受伤所致,因太阳经行人身之后,其经受伤,所以病人行动时只能向前而不能后退。踹部属承筋、承山、飞扬等穴之处,斯穴又属足太阳经,故针刺之,以疏利太阳经气,经气通畅,疼痛自止。目前,踹部诸穴,仍是治疗由于太阳经受损所致之腿痛行动障碍的常用穴。

2.3宣泄瘀热“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戢然汗出者愈”。以上两条皆论的热人血室,指出系用针刺期门,宣泄瘀热而治愈。前者为妇人经来中风,表邪乘虚陷入血室,邪热侵入血分,热与血结,出现以上诸证,后者为月经本不当期,阳明热盛,影响血室,迫血妄行,以致下血谵语,二者虽表现症状有异,但同为热人血室所致。血室为足厥阴肝经所过,冲任所主,足厥阴肝经与冲任均与经血有关。期门为肝之募穴,又为足太阴经,阴维脉之交会穴,所以刺期门不仅可泻内陷肝经之瘀热,而且还有实脾之效。现今临床,针刺治疗热入血室者,以刺足厥阴肝经之穴为主,并配太阴脾经之穴,颇符仲景之意。

2.4温经散寒回阳温肾“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阳伤阴盛,上凌心阳,发为奔豚,外用灸法,温经散寒,温肾回阳,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以降逆气。“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虚寒下利,出现手足厥冷,无脉等症,为阳随阴脱的重危证,故急用灸法以温肾壮阳,回阳救逆。

2.5引阳除痹“问日: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日: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之因,乃营卫气血不足,汗出则阳气更虚,风邪入里,血行不畅。由此可知血分凝滞之病,不当独治血分,而应先引阳气,即气行则血行之意。《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本篇又指出“血痹阴阳俱微”。由于阳气不足,血行涩滞,所以血痹以肢体麻痹为主,搔之无痛痒感。在治疗上用针刺之而愈。证明了针刺有引阳气、行血滞、和营卫,祛寒邪的作用。’临床中针灸治疗本病时,针宜轻刺、浅刺留针,并用小艾炷灸,或用梅花针在患部轻轻敲击以皮色泛微红为度。本篇又提到用药物治疗,临床针药配合,其效更速。

综上所述,《金匮》中有关针灸的治疗作用是:外可发汗散邪以解表,内可温肾回阳以固脱;实热盛者可泻,阳气微者可补;经脉闭塞者可通,营卫不行者可和;用灸法温经散寒,壮阳益肾,救逆固脱。这也与《内经》所说的“寒者温之”,“陷下则灸之”的治则相同。

3预后辨危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前已述过阳随阴脱之重危证,急用灸法,以回阳救逆。若灸之不温,脉不还者,为预后不良。若反见微喘为阴阳离绝之象,故主死。若少阴脉(太溪动脉)和阳明脉(冲阳动脉)出现,且太溪脉小于冲阳脉者,为土强水负,脾胃阳气来复,故为顺,说明了灸法又可用于推断预后,辨析吉凶。

4误用致变

针灸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必须在辨证的基础上正确运用,否则乱加妄用,就会生变,正如首篇所言“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可知针能治病,亦能致病。

4.1寒变致奔豚“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烧针取汗亦汗法也,若发汗后,再烧针令其汗,必致阳随汗泄而被伤,寒邪乘袭,阴寒内盛,上凌心阳,发为奔豚。

4.2变证热盛“太阳中喝……加温针者则发热盛……”。温针有温阳作用,伤暑乃气阴两伤,治宜清暑益气。误用温针,必助暑热而伤阴液,故发热更盛。

4.3灸疮伤阴致痉难治“痉病有灸疮,难治”。素为阴虚火旺之人,妄用温灸,甚至灸之成疮脓液久渍,津血大亏,再患痉病,势必血枯津伤,转增风燥,故为难治。

5特例注意

5.1刺灸不愈,须改用药“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阴寒充斥于表里所致之寒疝,单用针灸或一般解表温里药不能解决者,就要改用乌头桂枝汤温散表里之寒,不要只囿于针灸之作用,临床若遇此种情况,再合用针灸亦更适宜。

5.2有故无殒“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妇人怀孕七月,复患心气实不得小便,腰以下重如水气状者。此时,邪留则伤胎,邪去则正安,根据《内经》“有故无殒”,所以虽有妊娠,仍可针刺,关元虽为孕妇禁刺,仍可慎用。刺心包之荥穴劳宫,泻心之实邪,心与小肠相表里,取小肠募穴关元,使心邪移于小肠从小便而解,故日:“小便微利则愈”。然刺关元时须沿皮浅刺以免伤正,后世所怀疑者,正是仲景用针的学术思想。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涉及到针灸的应用规律、取穴原则、使用方法以及禁忌等内容,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吃海带可以治甲状腺肿大
老是感冒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l/115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