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

时间:2016-10-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为人-虱-人。通常寄生于人体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和体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血症时也可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病原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度30分钟和37度5-7小时即被杀灭,地低温及干燥有较强耐受力,-30度以下可保存数月至数年,在干虱粪中可保存活力达数月。

流行病学:该病呈世界性发病,近年来主要见于非洲,尤以埃塞俄比亚为多。1、传染源:病人是本病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1-2日至热退后数日无产具有传染性,整个传染期约3周以第1周最强,病原体在某些病人体内可长期潜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在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增殖而致复发。2、传播途径:体虱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当病人高热时迅速逃离另觅新主,体虱唾液中不含有立克次体,但当吮吸人血同时排泄含病原体的粪便于皮肤而感染人体或因抓痒时压碎虱体而经破处侵入人体。干虱粪中的病原体可成为气溶胶而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侵入人体。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的儿童得该病时病情较轻且一次得病后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该病的流行以冬春季为多见。

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典型和轻型两种,另有复发型斑疹伤寒。1、典型:潜伏期5-21日,少数人有2-3日的前驱症状,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头痛、全身肌肉痛等。①发热:体温于第2-4日即达高峰(39-40度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驰张趋势。热程14-18日,热度于2-4日内迅速退至正常。②皮疹:于病程第4-6日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1日内迅速发展至全身,面部下肢通常无疹。于5-7日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③神经系症状:很早出现且较明显,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疹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等。④心血管系症状: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2、轻型:热程较短(8-9日)、热度较低(39度左右)、毒血症症状较轻但仍有明显周身疼痛、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见于胸腹部、神经系统症状轻持续时间短、肝脾肿大不多见。3、复发型斑疹伤寒:主要见于东欧及东欧人移居美国者,呈轻型经过,毒血症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症状较轻,呈驰张热,热程7-11日,无皮疹或稀少斑丘疹,散发无季节性,大年龄组发病率明显较高。

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WBC多在正常范围内,约1/4略高,嗜酸显著减少或消失。PLT下降。蛋白尿常见,偶有红白细胞及管型。2、血清免疫学试验:取双份或三份血清标本(初入院、病程第2周和恢复期),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者具有诊断价值。①外斐试验: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OX19、OX2、OXk三种抗原部分相同可产生凝集反应。流行性斑疹伤寒病人血清对OX19株的凝集效价一般超过1:,但常在第2周末或恢复期始达有意义的水平或高峰,继而效价迅速下降于3-6个月内转阴。其他立克次体病病人对OX19株也可产生凝集反应,但除地方性斑疹伤寒外凝集效价一般较低。复发型斑疹伤寒外斐试验往往呈阴性开效价1:。②补体结合试验:病程第1周即可达到有意义的效价1:40,第1周阳性率为50-70%,第2周达90%以上,低效价可维持10-30年。复发型斑疹伤寒病人的补体结合抗体出现也较早,大多在病后第8-10日达高峰,其组成以IgG为主,而流行性斑疹伤寒则主要是IgM型。③立克次体凝集试验:微量法,特异性高,阳性反应较外斐试验早,病程第5日即有80%以上病例阳性,2-3周阳性率达%。(试管法1:10,微量法1:4为阳性反应),效价于病程1月左右达高峰后迅速下降而于数月内消失,不适用于追溯性研究。流行性斑疹伤寒现症病人凝集抗体属IgM,复发型斑疹伤寒病人属IgG,地方性斑疹伤寒病人可出现效价较低的阳性反应。④间接血凝试验:⑤间接免疫荧光试验:⑥火箭免疫电泳:⑦葡萄球菌蛋白A正版协同凝集法:⑧ELISA:间接法检测,特别是是捕捉IgM对早期诊断更有价值。3、病原体分离:不适用于一般实验室。病程第1周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接种于豚鼠腹腔或鸡胚卵黄囊中或采集病人身上体虱饲养观察,待虱发病死亡后涂片染色检查,豚鼠取鞘膜和腹膜作刮片检查或取脑脾肾上腺等组织作涂片染色后镜检,可找到位于胞质内的大量立克次体。豚鼠阴囊反应呈阴性或仅有轻度发红而无明显肿胀可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鉴别。荧光显微镜下常见脾肺及心瓣膜赘生物中有立克次体,也可在肝肾及皮疹活检组织中检出。4、分子生物学检查:PCR敏感性高,检测豚鼠血中微量立克次体DNA敏感性可达0.05ngDNA水平。5、其他:有脑膜刺激征者应作脑脊液检查,外观大多澄清,WBC及蛋白稍增多,糖一般正常。心电图可示心肌损害(低电压、T波及ST段改变),少数病人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

治疗:1、一般治疗: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癌感染及褥疮等。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应足够水分(成人每日宜为左右)。2、对症治疗:有剧烈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者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补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肝素等。慎用退热剂。3、病原治疗: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该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无前特效。

预防:该病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目前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监测项目之一,其预防关键在于防虱、灭虱和广泛开展群众卫生运动。1、管理传染源:病人应予灭虱处理,灭虱后可以解除隔离,但仍宜集中于专门病房或病室,并喷入杀虫剂如1%-3%马拉硫磷于衣服及毛发内。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教,衣、被等可用干热、湿热、煮沸等物理灭虱法,温度需保持在85度以上30分钟。或用环氧乙烷熏蒸法6-24小时化学灭虱,适温为20-30度。3、保护易感者:灭活疫苗有虱肠疫苗、鸡胚或鸭胚疫苗和鼠肺疫苗3种,我国常用为灭活鼠肺疫苗,适用于流行区居民、新进入疫区者、部队指战员、防疫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是莫氏立克次体由鼠蚤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是主要储存宿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感染周期为鼠蚤鼠虱-啮齿类动物-鼠蚤鼠虱。散发于全球,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以晚夏和秋季谷物收割时发生者较多。我国以河南、、云南、山东、北京、辽宁等较多。传染源:褐家鼠、黄胸鼠等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在鼠蚤肠繁殖并在蚤体长期存在,经鼠蚤叮咬或进食被病鼠污染的食物可得病,干蚤粪便内的病原体偶可成为气溶胶经呼吸道或眼结膜传染。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以小学生和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得病后较强而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8-14日,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皮疹呈瘀点样者少见。发病1周内1/4-1/2的病例可有轻度WBC、PLT减少,随后近1/3出现WBC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但DIC少见。AST、ALT、LDH等升高,出现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和低钙血症。严重者可出现BUN、Cr升高。病人血清也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效价为1:-,阳性反应出现于第5-17病日,外斐试验灵敏度高但特异性差,较灵敏和特异的试验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乳胶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固相免疫测定等,所用抗原为特异性莫氏立克次体抗原。间接荧光抗体效价在发病后1周内升高者达50%,15日内升高者达%。PCR可检测血标本中的莫氏立克次体特异性核酸。经多西环素、氯霉素等及时治疗后很少死亡。预防从灭鼠灭蚤着手,预防接种同流行性斑疹伤寒,对象为灭鼠工作人员及与莫氏立克次体有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中科UM-D
白殿疯用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l/10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