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期邈云汉丨从零开始学伤寒卷一

时间:2022-7-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酒渣鼻网上医院 http://m.39.net/pf/a_8733696.html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7分钟。

求识本其源

其实《伤寒论》的内在全部都是有联系的,我们看不懂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它有太多的前提没讲。比如说昨天我接的病人,病人来了之后他们就特别喜欢问问题,他们就问,「哎呀,我应该吃点什么补阳呢?」我说补阳好啊,但是如果我们真要很认真地说这件事的话,第一件事您是不是先说说什么叫「阳」,第二件事我们是不是得说说什么叫「补」。「补」跟「阳」都说清楚之后再说什么叫「补阳」,能把什么叫做「补阳」说清楚了,下一步是不是才可以开始讨论如何补阳呢?是不是这种感觉?

《伤寒论》也是一样的,随便翻开一条是不是都感觉它特别容易理解?我们随便背一句吧,「少阳脉小者,欲已也」,是不是就八个字?是不是感觉应该是特别好懂?但实际上真要分析起来很麻烦的,什么是「寒」?什么是「伤寒」?什么是「三日」?什么是「少阳」?什么是「脉」?什么是「小」?什么是「已」?这一下就特别痛苦。

真正要想把《伤寒论》读明白,我们需要大量的前提,好多人直接来找我抱怨,说《伤寒论》不好懂。前两天鹏川接了个电话,就是说在家学《伤寒论》有点看不明白,想问问怎么办。我说你就说好好读读《伤寒论》的序。《伤寒论》的序是怎么说的?医圣说的是「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其实到这儿就说到中医四大经典的关系了。

医圣读的这些书就包含了中医四大经典,《素问》就是《素问》,《九卷》就是《灵枢》,所以《素问》《九卷》就是《黄帝内经》;《八十一难》就是《难经》,因为《难经》又有一个名叫做《黄帝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就是《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胎胪药录》又有个名大家很熟,叫《神农本草经》。后面的平脉辨证是实践,医圣说的意思就是我读了那么多书之后又去实践了一下,然后写了一本书,叫《伤寒杂病论》。我们为什么读不懂《伤寒杂病论》?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前提。医圣说他为了写《伤寒杂病论》,他把中医三大经典很认真地读了一下,而我们为了读懂《伤寒杂病论》,我们需要很认真地学习中医四大经典。第四本是他写的,所以他只需要读三本,而我们就需要读四本。

我们现在学《伤寒杂病论》难就难在没有前提,没有前提就会诞生后世的各种学派,其中到今天特别著名的一个学派,是不是叫做方证学派?方证学派的观点特别明确,叫「有是方即有是证,有是证即用是方」,什么意思呢?比如说麻黄八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这是八个证,可是还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关键是这八个证要在一个人身上全能找出来之后,你才敢用麻黄汤吧,是不是这样的?可后面第51条医圣又说了,「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八证好像变成一证了,这一个证还很诡异。所以这时候我就想问一个问题,你们学了那么长时间《伤寒论》,桂枝汤证可不可以用麻黄汤?

麻黄汤证可不可以用桂枝汤?麻黄汤证不可用桂枝汤经有明训,在第17条,叫做「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这就说明麻黄汤证不可以用桂枝汤,可是后面没有说桂枝证不可以用麻黄汤,而且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有先行麻黄汤,后用桂枝汤,未有先行桂枝汤而后用麻黄汤者,所以说如果你按方证学派的思路,这时候遇到问题了你会非常痛苦的。

而且医圣经常干一些不太厚道的事,比如说第77条到第81条,医圣很认真地给我们讲了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和栀子干姜汤,然后在第82条里医圣又说了,「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说明第一个信息就是栀子汤很重要,第二个信息是不要随便用,微溏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下利?但更过分的是后边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前面刚说完下利不可以用栀子豉汤,后面扭身就告诉你下利后宜栀子豉汤,天哪!这可怎么办啊?

这里面的条文经常这样。比如说第条,叫「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什么意思先别管,可怕的是后面那句话叫做「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你们都知道我们开方的时候白朮写个炒白朮,学《中药学》的时候说得非常清楚,叫白术燥湿,而现在很明显的是「小便自利,大便硬」,这是燥火过旺,反而要「去桂加白朮汤主之」,那白朮到底是干什么的?《伤寒论》这本书读不懂太正常了。

所以《伤寒论》的难就难在前提上,如果没有中医三大经典作为前提,我们读《伤寒论》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回答别人一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刚才我说了,《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无奈和圣人的慈悲,也是圣人的无奈和中医的慈悲,这是《伤寒杂病论》的特点。

因为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太需要一个确定性,而这时候前三大经典没给,所以你们读过《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前三大经典就知道没有给出确定性,没有给确定性就体现在没有说怎么治上面。这时候医圣他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所在,也意识到中医传承的困难,所以他无可奈何之下给了这个确定性。可是给了这个确定性,他又怕我们死在这份确定性之上。所以医圣选择的办法是他把书写得简洁而难懂,或者叫做简洁而明了。

简洁而明了很简单,比如说第12条,医圣说「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桂枝汤主之」,结果医圣想了想觉得可能你们还是看不太懂,就有了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是不是比第12条更简洁了?所以最后就是易者反觉其易,难者自觉其难。如果说我们的思维水平仅仅停留在这几个症状跟这几个方子的连连看上,那么这时候《伤寒杂病论》就是一本特别简单的书。这本书可以夸它简洁明了,也就是你只要找到这几个症状了,然后找到一个方子,划条线就好了。

版权声明:

文章节选自《从零开始学伤寒——浅述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概念·壹》。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d/222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