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分类版

时间:2022-6-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踡,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作者简介:

李登岭,男,山东省莘县人。历任莘县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李登岭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大学学历,中医注册执业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委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聊城市科协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县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聊城法治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荣任仲景书院(国医黄埔军校)授课老师,应约讲授六经病串讲-《中医临床实战的灯塔》。曾医院、医院、聊城大学开展学术讲座。历次担任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授课老师,及参与省级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优秀论文奖、优秀作者奖。发表科核、国家级期刊学术论文30余篇,获县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市级学术成果奖六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入编《中华名人大典》第五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30年,主治头痛、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内科及外科、妇科疾病。

LiDengling,male,ShenxianCounty,ShandongProvince.HeservedsuccessivelyasthedirectorofShenxianInstitute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andtheattendingphysicianofLiDengl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linic.Bachelordegree,memberofChinaAssoci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emberofZhongjingSub-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d/220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