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话伤寒阳明病

时间:2023/1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文章《深夜话伤寒——太阳病》中提到:《伤寒论》把人体疾病分为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里的六经病既包括外感也包括内伤。如果把“伤寒”解释为伤于寒,那就大大局限了《伤寒论》这部经典的作用。那阳明病的本质是什么病呢?仅仅是大热、大渴、脉洪大的实热证吗?“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阳明为合”,在运气学说中,阳明主燥金。这些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上篇文章中,已指出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是天人相应,要想充分的理解这些概念,必须要脱离人体自身的局限,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思考。1、阳明之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两阳相合为阳明。这个“合”是一个什么意思呢?我们仔细地来分析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把阳明放到天地里,放到自然里,就会发现合是聚合的意思,是合拢的意思,这个合正好与开相对应,不是叠加的意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意思。是把阳气从一种升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这个才叫“两阳合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阳明为合”说的就是阳明把太阳打开的门关上了(上文已解释过“太阳为开”的意思),是阳气不在无休止的升发,逐渐转为收敛的状态,为以后的闭藏做好准备。秋天,秋三月,阳气由盛转衰,开始收敛,华实已成,秋风萧瑟,万物开始凋零,已无万物茂盛的景象,故曰“容平”。2、阳明燥金(1)燥。《说文》云:燥者,乾也。干燥相对的是潮湿,就像寒热相对一样。西北比较干燥,东南比较潮湿。为什么呢?东南阳也,其地湿多;西北阴也,其地湿少。因为东南的阳气比西北的阳气更充盛。什么是湿?怎么形成湿?水加阳为湿,阳蒸水动以成氤氲者为湿。湿与水有关联,湿从哪里来?湿从水中来。必须是阳气散发以成蒸动之势,以成氤氲之势,这个时候才成为湿。所以说,无阳就无湿。一年之中,什么时候湿气大,什么时候比较干燥?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多湿,秋冬的时候干燥。燥湿相对,多湿了自然少燥,少湿了自然多燥。为什么秋冬干燥?为什么西北干燥?说白了就是湿少了,就是阳气的蒸动少了。《内经》有云“燥为阴邪”,一直很困惑,燥邪侵袭人体明明表现出口鼻干燥、少津等一派火热之象,为什么还说“燥为阴邪”呢?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理解,可能就会豁然开朗。因为燥的产生是因为阳气少了,所以“燥为阴邪”。我们治疗中总说“苦寒燥湿,辛以润燥”,苦寒为什么能燥湿,因为要去其阳气;辛为何可以润燥,因为辛甘发散为阳,辛可以升动阳气。(2)金。在《内经》里燥气配金,所以,燥金往往合称。五行之中,“木,火,土,金水”,金是质地最重的一个,为什么它质地最重呢?就是因为它的聚敛沉降之性。而这个聚敛沉降之性正可以使阳气沉敛,沉敛则不蒸发,水下而不上,燥便产生了。金地聚敛沉降之性也对应着阳明的本性。是把阳气从一种升发的状态、释放的状态收拢聚合起来,使它转入蓄积收藏的状态,为冬三月阳气的闭藏做好准备。3、阳明病。什么是阳明病?当阳明的本性遭到破坏便会出现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其一,阳明之性本凉,前面已经论述,凉怎么产生呢?是因为阳气沉降,阳气减少方生凉。所以,凉与降实际上是一个相伴的过程,就如同形影不离一样。当阳明清凉之气当降不降,阳明关门之机出现问题,就导致阳气无休止的升发,出现大热、大渴、脉洪大等一系列实热之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阳明经证。其二,阳明主沉降,阳明为六腑之主。阳明沉降的特性出现问题,那六腑失去通降之性,六府以通为用,现在六府不通了,六府的用当然就会有障碍。就会出现大便难、谵语,“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就是我们所说的阳明府证。阳明的本性就是通、降、凉,而阳明病的要义就是失却通,失却降,失却凉。如此一来,理解阳明病就比较简单了。本文与《深夜话伤寒——太阳病》都只是在学习中医道路上的一点想法,不敢妄自尊大,只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求同存异,中医博大精深,还需慢慢体会其中的奥妙。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果您看完此篇文章后觉得有用,请您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js/232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