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遗传毒性杂质风险评估简析

时间:2022-7-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药研论坛11-12月培训汇总

第20期:药品冻干技术:设备、原理、工艺、优化及案例分析专题培训第21期:药品上市后变更技术研究、申报策略及M4申报资料撰写专题培训第22期:药品技术转移、工艺验证和清洁验证最新要求与合规操作专题培训一、前言遗传毒性杂质(GenotoxicImpurities,GTIs),也称基因毒性杂质,是指能引起遗传毒性的杂质,包括致突变杂质和其他类型的非致突变杂质。其中,致突变杂质(MutagenicImpurities)指在较低水平时也能直接引起DNA损伤,导致DNA突变,从而可能引发癌症的遗传毒性杂质[1],其致突变致癌作用机制目前一般认为是线性机制。致突变性(Mutagenicity)通常由标准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结果判定,致癌性(Carcinogenicity)由动物致癌试验结果和人类致癌性相关证据判定。非致突变性遗传毒性杂质不直接作用于DNA,一般引起染色体畸变,通常为阈值机制,即化合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不完全是线性的,在浓度达到一定阈值后才产生相应的毒性作用。阈值机制的存在可能是化合物在与DNA接触前即被降解失活,或产生的损伤一定程度内可被有效修复[2]。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逐步发现阈值机制在非致突变(如苯胺)和致突变(如甲磺酸乙酯EMS)致癌物中都存在。阈值机制在《GenotoxicImpurities:StrategiesforIdentificationandControl》[3]一书第7章节有详细阐述。ICHM7和中国药典版四部通则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by/22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