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源自汤液经

时间:2016-11-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尊敬的各位专家,现在,我把我最近的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心得奉献给在座的各位。(鼓掌)

在仅仅两个小时以内,讲的内容比较多。那我讲的核心的内容,就是伤寒论的版本史。为什么要讲伤寒论的版本史呢?你们无论学什么经选、子集,都要学医学史,你们学一个《伤寒论》,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你研究《内经》,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这样的话我们能够高屋建瓴,察其必要,所以我在年这一个历史的机遇之下,我进入了《伤寒论》的殿堂。

我不是中医出身的,所以我在各位专家面前,我是中医方面的小学生,不是科学生。我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60年前毕业的,我在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是学习文字系的:音韵学、训诂学和考据学。我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叫陆宗达,陆宗达的老师叫黄侃,侃侃而谈的“侃”,黄侃的老师是章太炎,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曲园(俞樾),这一个从章太炎、俞樾开始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师承就是乾嘉学派,乾隆、嘉庆,这是清代的一个辉煌的学派。那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就是考古学、考据学。研究一个深问题,我就给你刨根问底,问清楚,这就是考据。那么在80年代,咱中央发出了整理古经的号召,那么中医界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之下,列出了11部中医古书作为部级的科研项目。其中《伤寒论》在整理与校注落实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命任应秋教授做主编,刘渡舟教授——《伤寒论》的专家做副主编,那么不久任应秋老师得了肺癌,不能工作,由刘渡舟老师做主编,刘渡舟老师让我做副主编,我当时诚惶诚恐,我说我可能完成不了这个任务。那么没有关系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从文字音韵训诂的角度来引导着工作,在刘渡舟的谆谆教诲和帮助下,我开始进入了《伤寒论》的研究。

这对于我的一生影响太深远了。那是84年4月13日的事情,从84年一直到今天,我对于《伤寒论》食亦思,寝亦思,我吃饭想着《伤寒论》,我睡觉、做梦都梦见了《伤寒论》。所以写了一些有关《伤寒论》的文章和著作,那么花时间最长的就是关于《伤寒论》的版本的问题。

在中华民族的经典的医学著作中,没有任何一本书像《伤寒论》的版本流传这样错节盘根,莫衷一是。《黄帝内经》有传有续,就是从《伤寒论》、从《金匮要略》、从张仲景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么一个流传的过程哪一本书接着哪一本书啊?不太清楚。张仲景的前边是根据什么来写的?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这八个字也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概念。所以从当时刘渡舟老师说:“超尘,把《伤寒论》的流传史整理一下,”这让我从三五年内完不成。一个是我的知识和技能有限,一个是可参考的书很少。这是老师的嘱托、愿望与教诲。这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一直萦回在我的耳旁。于是呢,我就下决心了,研究这个《伤寒论》的版本问题。

从年4月13号一直到年,基本上把《伤寒论》的版本的流传的系统搞出来了。这个逾越的时间很长,但是写出了一个表,是我在出差到沈阳时想清楚了,于是呢就发出了这么一个表来。我现在呢就这样,我先把这个表顺一下,然后呢还有一个材料,就是关于这个表的文字说明。我发的表和论文里没有把文字说明发过来,因为我发的文章比较多,避免占据篇幅。这次我把关于这个表的文字说明、文字材料也推荐给大家,大家可以在电脑上拷贝。现在呢,先顺一下、改一下这个表。请大家翻开笔记最后一页。

中间“北宋治平二年()刊行为大字本”往右有一个“北宋元祐三年()刊行为小字本”,你看看中间“北宋治平二年()刊行为大字本”往下“年徐坊珍藏”往下“存佚不详”,就是“年徐坊珍藏”下边的一个长长的黑箭头,这个黑箭头必须给去掉,打叉。那个正确的画法应该是这样画的。大家看看那个“刊行为大字本”向右有一个黑箭头,“北宋元祐三年()刊行为小字本”的下面的一个黑箭头应该向左延长,延长到“明万历二十七年召开没据元祐三年翻刻”,这个就是说元祐三年,这个小字本才诞生了明万历二十七年的这个版本。不要的箭头别搞错了。

所以现在咱们看第一个层次。《汤液经法》32卷是《伤寒论》的母本。

张仲景的《伤寒论》16卷,个方都是张仲景的?他自己创造的?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根据这个《汤液经法》而写的。这绝对不是贬低张仲景。用历史的文件可以做坚强的指示,这启示着大家我们平时注释的问题。《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赵开美著作就是《仲景全书》。明朝有一个藏书家叫赵开美,他翻刻了一本《伤寒论》。在书的现在的《伤寒论》的前面的第1页,就有这么一个“张仲景述”,这个“述”字可太重要了,不要像平时看报纸那样溜一眼就过去了。这个“述”字是“述而不作”,就是说“我”写这个《伤寒论》是叙述,照抄古人的中医书才叫做“述”。所以你看看《论语》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就是依循。所以张仲景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写《伤寒论》就是用“述”的方式,不是“作”的方式,“述学也”“述藏以经方”。所以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那么这个“古训”是何?“众方”是什么?这个在皇甫谧《甲乙经.序》,林亿的《伤寒论.序》都说是它,“叙述”“述”的是《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又叫做《汤液经法》,最早记录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面。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研究我们中医的古籍解说,《伤寒论》、《本草》、《黄帝内经》都必须参考这部著作。那么《汉书.艺文志》里面说《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那么《汤液经法》这本书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了梁朝、南北朝的时候,陶弘景才看过这本《汤液经法》,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他是梁朝,他说我现在不管朝中之事,我要到茅山去隐居。所以皇帝也尊重他,朝廷中的大事也要派人到茅山去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人们都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是漏字,这个《汤液经法》是32卷,里边有个药方,所以“上品上药”有个方,“中品”是去疾的药个方;“下品”是毒药,也是个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这是陶弘景对于《汤液经法》的一个评价,“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续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就是《外台秘要》也谈到了这些了。著名的医家,“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闵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这些医家包括了张机、华元化(华佗),他们的方都来源于《汤液经法》,那么《汤液经法》的方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增有减无论如何增加变化,但是他们的根据的基础是《汤液经法》。

大家看下一段: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据,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说里面所说的张仲景根据《汤液经法》而写《伤寒论》,那么下面这段提供了坚实的文字支持。陶弘景是这样说的:“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现在我们上山中去了,难免有外感风寒,现在我从《汤液经法》里边而抄出一些方子出来,陶弘景就说“我现在抄的下面的这些方子跟张仲景的《伤寒论》的一个对比,也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张仲景的《伤寒论》来自于《汤液经法》。这个《汤液经法》是首方,他从《汤液经法》里边超出来的是13种方法,而这13种方法基本上在《伤寒论》有这些方法。

下面13首方剂原载于《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伤寒论》散佚甚多,下述诸方,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谨录如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你看这个行文是跟《伤寒论》的行文是一样的。“桂枝、芍药……”此为《伤寒论》桂枝汤方,见12条。《伤寒论》阳旦汤名见于30条,有名无方。所以《伤寒论》里面说有名无方。

第二个方名叫正阳旦汤,就是在小阳旦汤的基础上加饴一升。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这个有黄芩、芍药、生姜、甘草和大枣。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裁”字的“衣”字换成“酉”,音zi)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按,此为《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也。见条。)。

第四个,大阳旦汤,治汗出不止。这个《伤寒论》有。

大阴旦汤,这个见于《伤寒论》小柴胡汤方。

第六个,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这个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麻黄汤方。见35条。

大青龙汤,就是《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这个大青龙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见40条。

小白虎汤,就是《伤寒论》白虎汤方,不论大小。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石膏、知母、甘草、粳米。这个是《伤寒论》的白虎汤,见条。主治表述异。

《伤寒论》的白虎汤不分大小,大白虎汤,这个大白虎汤相当于《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方。见条。

小朱鸟汤,就是朱雀汤,伤寒论里面也不分大小。这个小朱鸟汤相当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方。见条。

大朱鸟汤《伤寒论》也不分大小。

第十二条,玄武汤,它也一样,不分大小,小玄武汤相当于《伤寒论》真武汤方。

大玄武汤,相当于《伤寒论》真武汤与理中丸合方。见条。

上述13方,皆见于《汤液经法》而为《伤寒论》收录。这就确切证明《伤寒论》是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甲乙经序》对此说得很明白:

“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按,通“选”)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张仲景的论述扩大,把《汤液经法》的论述扩大,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编次仲景余论甚精,皆可施用。”这个是皇甫谧写的。皇甫谧写的时候还是在魏朝写的。这个魏朝就说“近代太医令王叔和”,王叔和做太医令的时候不是在西晋做的,他是魏太医令,魏灭亡以后进入了西晋,这个人们仍然用旧的官职名称称呼王叔和。所以孙奇、林亿《伤寒论序》亦云: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所以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亦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有根据的。

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了两个结果来:

1.《伤寒论》据《汤液经法》以成书。

2.我国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汤液经法》是西汉的著作。

《汤液经法》32卷,个方,被张仲景引用了很多。张仲景的条方子不是张仲景的,《汤液经法》里面大多有。

那么第二个层次,王叔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写完了以后,张仲景的同时代的比张仲景的年龄稍小一点王叔和,在《脉经》卷7、8、9。这个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一共整理了3次。第一次是见于《脉经》的卷7,还有卷8的少部分,卷9也有《伤寒论》的少部分。而我们现在学习的《伤寒论》,我们除了要念宋本《伤寒论》以外,还要把许多的精力要看《脉经》卷7,你这样看,把《脉经》的条文上边标上与宋本《伤寒论》前对应的标号,以校读的方式启发回去。我是这么做的。这个王叔和的《脉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王叔和的《脉经》是按照“可与不可”、“可靠不可靠”、“可用不可用”、“可守不可守”、“可效不可效”排列的,完全按照这种体例排列的,这是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第一次。

那么王叔和还有第二次整理的材料。这个就是“《伤寒论》版本演变传承一览表解说”。“魏晋王叔和整理编次”,王叔和为三国魏太医令,卒于西晋。所以大家可以说是太医令。他是太医令的时候是在魏国做的。整理编次《伤寒论》凡三次。

第一次整理编次本收录于《脉经》之“诸可”与“不可”。在这推荐各位青年朋友花点时间把那个《脉经》卷7好好翻一翻。《伤寒例》云:“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旧论”包括“杂病”在内。“搜采”了张仲景的“旧论”,什么样的“旧论”呢?就是定语后置了。“证候诊脉声色”,这种方法正好吻合了,这个就叫做神验的诊法,就是仲景方,“拟防世急也”。那么这个就包括《伤寒论》和《杂病论》在内。这就证明了王叔和确实是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我们考据学的一个基本的研究方式就是结论、论点与论据要环环相扣。我们说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下面必须得要有文字资料做支持而不能凭据想象来发言。这个《脉经.序》:“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纤细载录。”“张”就是张仲景,我把张仲景我所见到的东西都给我载到《脉经》里边。所以《伤寒论》主要见今本《脉经》卷7,卷8、卷9亦有一些条文,按“诸可”与“不可”排列,保留仲景《伤寒论》原始基本结构;《脉经》的卷7、卷8、卷9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最原始的结果面貌。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张仲景活着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是按照“可”与“不可”来分。那么现在的“三阴三阳”是谁编的呀?仍然是王叔和。王叔和整理张仲景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

这个第二次操作就把“可”与“不可”改变成“三阴三阳”。即将《脉经》中“诸可”与“不可”按三阴三阳顺序排列,这是第二次工作。排次原则,这就我们有文献资料的根据,不是我牵强瞎掰,不是我牵强地去写,我们的古人已经把这些问题揭示得非常明白。大家看一看,这个材料很重要。王肯堂《伤寒证治准绳.序》:“王叔和编次张仲景《伤寒论》立三阳三阴篇,其立三阳篇之例,凡仲景曰太阳病者入太阳篇”,那个张仲景的条文中有“太阳病”这三个字我就把它放在“太阳篇”中。“曰阳明病者入阳明篇,曰少阳病者入少阳篇。其立三阴篇亦依三阳之例,各如太阴、少阴、厥阴之名入其篇也。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阴之名”,有的《伤寒论》条文不说“三阴三阳”,“其或仲景不称三阳三阴之名,但曰伤寒某病用某方主之而难分其篇者,则病属阳证发热结胸痞气畜血衄血之类,皆混入太阳篇。”所以“太阳篇”很大,大到条,为什么它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些都归入这一类。病属阴证厥逆下利呕吐之类,皆混入厥阴篇也。唯燥屎及屎硬、大便难等证,虽不称名,独入阳明篇者,由此证类属阳明胃,实非太阳厥阴可入,故独入阳明也。”这个文章见于上海科技出版社年页2,这个不能是假,要进行学术研究,要证明“三阴三阳篇”是王叔和整理和编次的。那么王肯堂的这些话是很好的可以引用的依据。大家应该看看,这就留下一个作业吧。

两汉均以“可”与“不可”辨证施治,你可以翻遍所有医学的书籍,包括了经史子集,这个你都可以看看。没有一个医家,包括文人记录在历史里面的文献,没有一个用“三阴三阳”辨证。举两个例子,在《汉书》里边有一个《苏武传》,苏武出使军戎,被扣着,如果你要不背叛汉朝,我就不让你回归汉朝;我给你一个公羊,你在北海那个地方放羊,如果什么时候公羊生出小羊才可以回去,公羊怎么生小羊呢?所以呢,一直不怀,牧羊19年,这个苦寒之地,有一天,他就发高烧,身好像火炭似的,这个时候苏武处于昏迷之中,那么不想活了,拔剑自刎,旁边的一个人就说你不能自刎,不能断气,那用什么办法呢?蒸法;挖了地一个坑,大家都知道,然后点了火,把这个明的火扑灭,然后在上面撒了水,让苏武踏,他很快的就出汗了、马上好了。这个就是蒸法,发汗法,“可汗”。所以张子和说“汗吐下”三法治病诠。用“汗吐下”三法足可以概括治病的所有的办法都在这。也就是说,在王叔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用“三阴三阳”来辨证。第二次整理大家使用不便,于是进行了第三次整理。

第三次整理成果见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至卷十之《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凡八节,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的条文重新按“诸可”与“不可”排列,同时将《伤寒论》三阳三阴篇中所无而见于《脉经》“可”与“不可”条文补充进,《伤寒论》的“可”与“不可”条中。这句话说得很拗口,那么《伤寒论》的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仍然是“可”与“不可”。这个怎么排列呢?把前面的“三阴三阳”这个部分又重新的打乱,不按“三阴三阳”排列,仍然按照“可”与“不可”排列,这是第一个工作;第二个工作把《脉经》中的“可”与“不可”,这个“可”与“不可”在“三阴三阳”中没有的,这个放在第三次整理的成果里面。因此形成今天卷七第十五节至卷十第二十二节的模样。这个说起来呢,要高度的引起文献学家、文学家的重视。我们说的这个问题,我下面给大家拆。我写了一本书叫《宋本伤寒论的校注与考证》,使用的底本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宋本《伤寒论》。这个宋本《伤寒论》我下面给大家讲,以他这个为底本,然后进行考证,考证了20个题。那时校注与现在的一般的校注不一样,而校注与考证一块。将宋本“可”与“不可”收自《脉经》诸条逐一注明。第三次整理主要的是见于宋本《伤寒论》的卷7的第十五节到卷十第二十二节。

这个林亿“《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佚,其济人之心,不已深乎?细考前后,乃王叔和撰次之书。”这个林亿也认为这个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不止一次,他认为《金匮玉函经》是王叔和整理的。但是林亿说的不对,用考据学的观点去看,而该书之《证治总例》为六朝医师编次。章太炎《金匮玉函经校录》云:“其言地水风火,和合成人,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具起,此乃释典之说。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不是王叔和写的,而是江南诸师,为仲景药方不传就是他们整理的。太炎先生说法可从。所以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三次,第一次见于《脉经》,第二次“三阴三阳”,第三次见于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那么回去大家可以翻翻《伤寒论》,第十五节前面有一段小序,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夫今日之解,要者难云”。就是说重新的编写一下,把这个“三阴三阳”我要重新的改变一下,改变成“可”与“不可”。王叔和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是他的著作。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得到健康!

袁遇秋,民间中医,专注传统针灸和经方。为了让更多的中医朋友掌握针灸,本人现收针灸学徒,一对一指导,随时预约指导,包学会,学费不贵,学习名额有限,







































前列腺癌的超声诊断
妇科常识阴道松弛会带来哪些妇科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by/115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