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伤寒论讲稿1617集刘渡

时间:2019-5-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6)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误下后,应根据正气抗邪的能力及表证存在与否来决定治法。“太阳病”就是表病,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都应当发汗,而不应该泻下。“下之后”,出现“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从文意来看,“其气”是指太阳之气,“上冲”则是和内陷做对比的。《伤寒论》里有的时候讲内陷,有的时候讲上冲。例如,太阳病篇里有这样一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这是太阳之邪内陷变成结胸了。当然,太阳病误下以后阳气内陷的,也可以变成其他的病。

太阳之气为什么会上冲?这和太阳的生理特点有关系,太阳之气来自于下焦,和邪气斗争于表是由内向外的,所以会出现“其气上冲”。邪客于表,太阳之气还能上冲,说明其气还能和邪气斗争。《伤寒论》中关于气上冲的描述还有几处,都有具体的部位。例如,苓桂术甘汤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桂枝加桂汤证是“从少腹气上冲心者”;瓜蒂散证是“气上冲咽喉”。

但是,惟独这一条没说出具体的部位,意在言外,这个气上冲是说明邪气在表,没有内陷成为结胸。太阳之气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之气上冲不会上冲于胸、心、咽喉,或其他部位,而是气行于表。就意味着表邪还没内陷,正邪斗争还是在体表。也有个别的医家认为,所谓的“其气上冲”是强调太阳病除了有脉浮、恶寒、发热等表证外,还有头项强痛的经证。因此,虽然是误下了,阳气没有内陷,表还是没解,故还可以发汗。太阳病下之后,中风也好,伤寒也好,邪气虽然没有内陷,正气不能不受一番挫折,这时候给他发汗就不要用麻黄汤了,“可与桂枝汤”。

《伤寒论》用方的提法不同,有“主之”,有“宜”,有“可与”,意义也就不同。“主之”是临证决定的意思,也就是非此方不可。“宜”和“主之”较为接近,是应该的意思。“可与”和“主之”、“宜”就大不相同了,是设法预变的意思,带有一定商榷的口吻。“可与桂枝汤”就带有一定的商榷口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倘若没有上冲的症状,那就意味着表证已罢,而另有新的问题,就不可服柱枝汤了。那么,出现了什么问题了呢?内容就在下一条。

(1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一条指出了治疗坏病的原则。“太阳病三日”,对于这个时间不要太机械。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用过汗法,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温针之法,“仍不解者”,虽然太阳病已解,但其他的病发生了,所以说这个病仍然不解。“此为坏病”,这时候不论出现什么样的证候,都可以叫做坏病。什么叫做坏病?就是说它的正证已经治坏了。正证就是太阳表证,坏了就是已经不存在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误治都会形成坏病。上一条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虽然也是误治,但还没治坏,太阳之气还能行于体表与邪气作斗争,所以还可以用桂枝汤。

第17条紧接着第16条而言。如果正证已经不存在,而另有其他的证候出现,那么“桂枝不中与之也”,也就是说“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那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和善后呢?张仲景提出了一个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误治以后所出现的坏病有实有虚,有寒有热,有气分有血分,所以只能提出一个原则。

“观其脉证”的“观”字很重要,就是观察、审视。只有很仔细地、很谨慎地来审查他的脉和证候,才能“知犯何逆”,知道是犯了哪种错误,出现了哪些问题,然后“随证治之”。“随”,随顺之意。随顺客观证候的需要,怡如其分地进行治疗。《伤寒论》三分之一的篇幅是讲误治后坏病的。因此,这一条的指导意义自不必说了。

编辑整理

整理

蘭馨蕙智

校对

蘭馨蕙智

编辑

王金民

审核

王金民

王金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诚信医疗
白癜风中医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z/176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