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话伤寒太阳病

时间:2023-3-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伤寒论》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圣人的著述,是一部中医史上承前启后的巨著,是几乎所有的成名医家共同推崇的一部最最重要的典籍,是伐山之斧,是入道之津梁。但是由于它内容过于高深,晦涩难懂,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医大夫把他束之高阁,医院校已经把他作为选修课,这是何其的悲哀。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他是无法超越的,他是中医学最基础的东西。疾病不管你再复杂,不管你再怎么变化,都不会逃出经典的范围,这就叫“万变不离其经”。

《伤寒论》把人体疾病分为六经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里的六经病既包括外感也包括内伤。如果把“伤寒”解释为伤于寒,那就大大局限了《伤寒论》这部经典的作用。那太阳病的本质是什么病呢?仅仅是外感表证吗?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从运气来说,太阳为寒水,这些概念我们怎么去理解?中医学的基本思想是天人相应,要想充分的理解这些概念,必须要脱离人体自身的局限,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思考。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春天,春阳上升,阳气发于地表,发育万物,此即阳生也。阳自春生,至夏洪盛。到了夏天,阳气盛到了极点,万物俱盛,故曰“蕃秀”。秋三月,阳气由盛转衰,开始收敛,华实已成,秋风萧瑟,万物开始凋零,已无万物茂盛的景象,故曰“容平”。冬天,阳气闭藏于内,万物凋零,动物开始蛰伏,准备来年的“发陈”,故曰“闭藏”。

首先,我们来看太阳的本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太阳(日)。“太阳”在中医学的内涵是阳气很盛大之义,王冰说:“阳气盛大,故曰太阳。”

太阳主开,负责阳气的开启。“太阳为开”的功能是帮助阳气外出,帮助阳气发挥作用。负责的就是冬三月到春三月之间,阳气从地下升腾到地表的过程。只有阳气顺利的发于地表,才能融化冰川,才能发育万物。可以形象地理解为太阳把门打开,把阳气放出来。我们常见的伤寒、中风,就是因为外邪阻碍了太阳开门的过程,于是太阳病就发生了。《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在运气里,太阳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合起来就是太阳寒水。太阳为阳中之阳,为什么要与寒水相配呢?

水是生命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作为生命的要素,它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层面,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通过卦象来体悟。代表水的是坎卦(),但水应该是最阴的东西,用卦象来代表这样一个东西应该都用阴爻,但却不是,它是阴中挟阳,这就构成了水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有了这个阳,这个水就是活水。没有这样的一个阳,这个水是死水,对生命有用没有用处。有了这个阳,怎么就变成活水了呢?《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就是指的这个过程。水要往上升,要成为云,就必须借助阳气,就必须借助火。地面、河流里的水被太阳蒸腾后会变成水蒸气,才会“地气上为云”。

那寒呢?寒怎么解释呢?水被阳气蒸腾起来了,就应该越蒸越上,但是它能一直往上吗?不能,一直往上那就变成阴阳离绝了,就变成了死证。它到一定高度要掉下来,怎么掉下来呢?就会遇到一个重要的因素——寒。水被阳气蒸腾成为气,当这个气遇到高处的寒,就又复凝结为水。高处的水越凝越多,它就会重新降下来,这就是《内经》所说的“天气下为雨”的过程。

总而言之,太阳、寒、水一个都不能少,每一个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环无端,少了任何一个,水都循环不起来,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太阳病实际上就是讲的在太阳的蒸腾下,水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在任何一个地方卡住了,就成为太阳病。太阳经证,就是因为在蒸腾上升的这个过程出了障碍,地气不能上为云,所以,我们要用发汗的方法,通过发汗,使汗从皮毛而出,那这个上升的障碍就消除了。水到天上以后,又要变为雨,这个过程是下降的过程,这个过程障碍了往往就是府证。

如此一来,理解太阳病就比较简单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zd/227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