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症状 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

时间:2015-4-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三)病原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多四环素等对本病及复发型斑疹伤寒均具特效,加用其他抗菌药物如甲氧苄啶等一般并无必要

流行病学资料如当地流行情况、发病季节、疫区旅行史、被虱叮咬史等有重要参考价值临床症状如热程、皮疹出现日本及其性质、明显中枢神经系症状等对诊断有助外斐氏试验的滴度效价较高(1∶320以上)及(或)有动态改变(双份血清对照有4倍以上增长)即可确诊有条件者可加作补结、微量凝集、间接血凝等试验

2.皮疹 为重要体征,见于80%以上的病例,于病程第4~6天出现,初见于胸、背、腋窝、上臂两侧等处,一天内迅速发展至全身面部通常无疹,下肢皮疹也较少疹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2~4mm,初为鲜红色斑丘疹,按之退色,继转为暗红色或瘀点样皮疹于5~7天郝万山伤寒论讲座消退,瘀点样疹可持续1~2周,遗有棕黄色斑或有脱屑

一般可分为典型和轻型两种,另有复发型斑疹伤寒

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人之外,飞行松鼠(flying squirrel)也是普氏立克次体的贮存宿主这种松鼠分布于美国东部及中部,松鼠间传播的媒介可能是虱或蚤,但使人受染的途径尚不明确

其他症状尚有咳嗽、胸痛、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纳减、便秘、腹胀等,偶有黄疸、发绀、肾功能减退脾大多轻度肿大,部分病例有肝肿大

病原为普氏立克次体,与其他立克次体在形态学上并无明显差别,在虱肠中发育阶段呈多形性变化病原体折基本形态为微小球杆状,沿长轴排列成链状,革兰染色阴性通常寄生于人体小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和体虱肠壁上皮细胞内,在立克次体伤寒论血症时也可附着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上病原体的化学组成和代谢物有蛋白质、糖、脂肪、磷脂、dna、rna、内毒素样物质、各种酶等,其胞壁组成近似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

迄今为止,以病人为传染源,体虱为传播媒介这一“人-虱-人”的传播方式,仍是本病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

体虱专吸人血,在适宜温度下行动活跃,易在人群中散布,当患者高热时即迅速逃离而另觅新主受染体虱的唾液中并不含有立克次体,但当吮吸人血时同时排泄含病原体的于皮肤上,此时立克次体可通过穿刺或抓痕处而进入体内有时人因抓痒而将虱压碎,则虱体的病原体也可经抓破处而接种于皮肤内干虱粪中的病原体可成为气溶胶而被吸入呼吸道中,或由眼结膜进入体内猪副伤寒的症状而发生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易发生气溶胶感染有将虱咬碎坏习惯者,可因立克次体透过口腔粘膜而受染,通过尸检或输血而发病的机会极少

本病呈世界性发病在1918~1922年间,前苏联和东欧有3000万人曾患本病,约300万人死亡我国自1850年至1934年间,由于灾荒、战争等原因,曾发生15次较大的流行,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近年来,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已大为减少,主要见于非洲,尤以埃寒俄比亚为多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改善与防疫措施加强,本病在国内已基本得到控制,仅寒冷地区的郊区、农村等有散发或小流行

其原则与其他急性传染病基本相同

虱吮吸患者血液时将病原体吸入胃肠道,立克次体即侵入虱肠壁上皮细胞内,4~5天后细胞因肿胀过甚而破裂,于是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肠腔,并随虱粪排伤寒论原文txt下载出体外一般在受染后7~10天也可延长至3周以上,虱本身也因感染所致的肠阻塞而死亡虱体内的立克次体并不经卵传代虱离高热病人及死亡者而趋健康人,因而有利于本病的传播

(二)对症治疗 剧烈头痛和严重神经症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采用强心剂有严重毒血症症状伴低血容量者可考虑补充血浆、右旋糖酐等,并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必要时加用血管舒缩药物、肝素等(参阅“感染性休克”)慎用退热剂,以防大汗虚脱有继发细菌感染,按发生部位及细菌药敏给以适宜抗菌药物

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和一些免疫、变态反应,已于概论中叙及

(:)

体温下降后除严重患者的神经症状外,各种症状均见中医伤寒论视频讲座好转,头痛减轻、食欲恢复

(二)轻型 国内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可能与人群免疫水平有关,其特点为:①热程较短(8~9日)、热度较低(39℃左右);②毒血症状较轻,但仍有明显周身疼痛;③皮疹呈充血性斑丘疹,见于胸、腹部,无疹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患流行性斑疹伤寒后数月至数年,可能出现复发,称为复发型斑疹伤寒,又称brill-zinsser病56视频郝万山伤寒论

除斑疹伤寒结节外,本病以全身毒血症症状为其早期表现,而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常见者有支气管肺炎、脑膜脑炎、蛛网膜微小出血、肝肾浊肿等脾呈急性肿大,网状内皮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均见增生肾上腺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退行性变服药后12~24h病情即有明显好转,毒血症症状(包括头痛)迅速改善或消失体温于24~96h内降至正常,但以48h为最常见皮疹于体温正常后数日消退

3.神经系症状 明显,且很早出现,表现为惊恐、兴奋、剧烈头痛,发病时可伴神志迟钝、谵妄,偶有脑膜刺激征、肌肉和舌震颤、昏迷、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听力减退等

(一)一般治疗 口腔护理和更换体位极为重要,以防发生口腔感染、肺部感染、褥疮等给高热量半流质饮食,供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应足够水分,每日成人量宜为3000ml左右(年老者及有心功能不全者酌减),以保证每日排尿量在1000~1500ml.

本病的流行以冬春季为多见,因气候寒冷,衣着较厚,且少换洗,故有利于虱的寄生和繁殖本病以往较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但近年来热带如非洲等地有较多病例报道

共2页,当前第1页第一页前一页下一页

(二)传播途径 体虱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媒介,头虱和阴虱虽也可作为媒介,但意义不大蜱主要在动物间传播普氏立克次体,是否可传播于人有待进一步研究

病原体对热、紫外线、一般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56℃30分钟和37℃5~7小时即被杀灭,对低温及干燥有较强耐受力;-30℃以下可保存数月至数年,在干虱粪中可保存活力达数月病原体可在组织培养中生长,在鸡胚卵黄囊中的生长尤为旺盛郝万山伤寒论mp3以感染组织或分泌物注入虱肠内可获得几乎纯粹的病原体接种于雄性豚鼠腹腔内,一般仅有发热和血管病变,而无明显阴囊反应毒素样物质在试管中可使人、猴、兔等温血动物的红细胞溶解,注入大、小鼠静脉时可引起呼吸困难、痉挛、抽搐性四肢麻痹,并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容量减少等,动物一般于6~24小时内死亡

1.发热 体温于第2~4天即达高峰(39~40℃以上),第1周呈稽留型,第2周起有弛张趋势热程通常为14~18日,热度于2~4天内迅速退至正常近年来报告的病例中,其热型多为弛张或不规则,可能与抗生素的应用有关

(一)典型 潜伏期5~21天,平均为10~12天少数患者有2~3日的前驱症状,如疲乏、头痛、头晕、畏寒、低热等大多起病急骤,伴寒战、剧烈持久头痛、周身肌肉疼痛、眼结伤寒杂病论作者膜及脸部充血等

(一)传染源 病人是本病的唯一或主要传染源病人自潜伏期末1~2天至热退后数天均具传染性,整个传染期约3周,但以第1周的传染性为最强病原体在某些患者体可长期潜伏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在人体免疫力相对降低时即增殖而导致复发

中枢神经系中以大脑灰质、小脑、延髓、基底节、脑桥、脊髓等部分的损害占重要地位,其严重性和弥漫性致使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在体温下降后仍可延续多时

4.心血管系症状 心率增速与体温升高一般成正比,有中毒性心肌炎时可出现奔马律、心律失常等休克或低血压乃失水、微循环障碍、心血管及肾上腺功能减退等的综合后果

氯霉素和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剂量每日为1.5~2.0g,分3~4次口服,热退尽后1~2天即可停药,疗程3~6天郝万山伤寒论讲座;国外也有主张用药10天者,但按国内情况而言,用药后复发很少见,故过长疗程并无必要不能口服者改于静脉内滴注给药,四环素盐酸盐的成人每日量不宜超过1.5g,能进食时即改口服多西环素也可用以替代氯霉素或四环素,每日成人量为200mg,2次分服,疗程,疗程2~3天;国内尚有本品200mg/次顿服取得良好疗效的报道,且退热较四环素组为快经氯霉素等治疗后立克次体在体内仍可潜伏一段时间,此时患者体温已完全恢复正常复发型斑疹伤寒的治疗同流行性斑疹伤寒

(三)易感者 各年龄组对本病均具高度易感性,15岁以下的儿童得本病时病情较轻据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轻型或不典型病例并不少见,一次得病后有相当持久的免疫力,偶可再次感染发病除复发型斑疹伤寒外,复发伤寒杂病论讲座(短期内)极少见

在立克次病中,本病和落矶山斑点热的小血管病变一般较著,呈增生性、血栓性或坏死性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形成血栓,血管壁有节段性或圆形坏死血管外膜有浆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因而血管周围出现具一定特征性的粟粒形“斑疹伤寒结节”或肉芽肿此种病变遍布全身,尤以皮肤的真皮、心肌、脑、脑膜、睾丸间质、肾、肾上腺、肝、肺泡壁等处较著,引起了临床上各种相应症状,如皮疹、心血管功能紊乱、神志改变、脑膜刺激征、肝功能损害、肺炎、休克等

















































































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yf/4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