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时间:2022-5-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年春,新冠疫情爆发,迅速蔓延全国。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中成药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还有方剂清肺排毒汤成为治疗新冠的明星。

他们的药方,皆出自于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巨著,他提出的辨证论治成为中医的灵魂,因此成为中医学的经典。

这部与日月同辉的医学巨著的作者,正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与神医华佗都生活在东汉末年。历史记载,那是一个瘟疫肆虐的年代。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张仲景的家乡南阳地区,瘟疫更是大行其道。他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亲人因患疫症而死。

面对如此情景,张仲景痛下决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中医所说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像新冠这样的瘟疫传染病。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临床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传说,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是年长沙瘟疫流行,张仲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可能他是历史上首个坐堂的医生,后来的医馆多以“堂”为名,便是受此影响。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终于撰成《伤寒卒病论》十六卷。继《黄帝内经》、《难经》(传说与扁鹊有关)之后,又一部中医经典诞生。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辨证施治的原则。

公元年,张仲景去世。由于他在当时并不显名,正史《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没有提过他的名字,他的著作自然无法受到足够重视,写在竹简上的原书亡失。

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去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共计5万余字,但是杂病部分没有整理。

到了宋代,朝廷非常重视医学,大量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成为医者,使医者的社会地位陡然提升,张仲景开始被神话。

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书中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另一部分是论述杂病的。

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医疗需求陡然增长。宋太医局亲定药方,名为“局方”,以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需求。《伤寒杂病论》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非常符合太医局的需求。

明清之交,气候骤冷、战争频发,进入又一个疫病高峰期,《伤寒杂病论》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张仲景遂成为“医圣”。

近代以后,西医传入中国,因其重实证且疗效显著,逐渐成为主流。张仲景亦重实证,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契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无论年的非典,还是仍在作乱的新冠,中医药都发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应该记住“医圣”。三国英雄无数,几乎都在忙着杀人,对老百姓做过几分好事,只有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可以救人,千百年来造福人类。

在同时代的医者中,张仲景的名声远不及华佗。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即使正史不载,只要为人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就一定会被传颂。

半死不活的理想主义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yf/21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