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伤寒论坏病正义

时间:2022-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湿疹医院好不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何为坏病

《病源》卷八坏伤寒候:“此谓得病十二日以上,六经俱受病讫,或已发汗吐下,而病证不解,邪热留于腑脏,致令病候多变,故曰坏伤寒。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胁下牢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其脉沉紧,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饮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阳即盛,郁怫不得出,胃实即牢,大便难即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盛不用,复重下之,胃燥热蓄,大便遂傧,小便不利。荣卫相搏,烦心发热,两目如火,鼻干面正赤,舌燥齿黄焦,大渴,故过经成坏病。”

《病源》所谓“坏伤寒”,“伤寒”泛指病,即坏病。坏病的特征病机是“邪热留于腑脏”因病久或误治传变,表里俱虚而有里热或存在表邪,为复合病机的温病类型。在《外台秘要》中又称为“败伤寒”或“坏病”。坏,是败坏的意思,相对于实证而言,出现虚实夹杂,同时有里热,属于温病中的虚实夹杂类型。

坏病包含三阳合病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第条是太阳病传少阳中风后出现谵语,传阳明里热,但不是单纯阳明病,“此为坏病”,因为各种攻邪损失津液,里热而虚实夹杂,是坏病,即温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太阳病传少阳中风小柴胡汤证,误用吐、下、发汗、温针之后出现谵语,已非小柴胡汤证,变成坏病。而这种坏病,是因为吐下发汗温针等方法造成表里津液俱虚,又有“邪热在脏腑”而谵语,不是可攻下的阳明病,而是虚实夹杂类型的温病。比如“三阳合病”,因此第条紧接着论“三阳合病”,属于坏病类型。

《病源》坏伤寒候最后: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滑数胃气实,荣长阳即盛,郁怫不得出,胃实即牢,大便难即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发其汗,阳气盛不用,复重下之,胃燥热蓄,大便遂傧,小便不利。荣卫相搏,烦心发热,两目如火,鼻干面正赤,舌燥齿黄焦,大渴,故过经成坏病。”

论及里热实、大便干燥、三焦闭塞、郁怫不得出即表不解,被误发汗而不效,说明系不可发汗之温病,继而又攻下大便,耗伤津液而小便不利,烦心发热、两目如火、鼻干面正赤,舌燥齿焦、大渴,正是三阳合病的描述。

坏病包含温病中的二阳病治坏病之方,均属温病方,见《千金》《外台》:

《外台》卷一古今录验方八首

又疗伤寒八九日不瘥,名为败伤寒,诸药不能消者方。鳖甲(炙)蜀升麻前胡乌梅枳实(炙)犀角(屑)黄芩(各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地黄(八合)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出支太医方。忌海藻菘菜苋菜芜荑。(备急方同)此为温病方。

《外台》卷一张文仲方一十首

又麦奴丸疗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不疗方。麻黄(去节)大黄芒硝灶突中墨黄芩(各二分)麦奴梁上尘釜底墨(各一分)上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升数,须臾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当冷食以除药势,一名黑奴丸,小麦黑勃名为麦奴是也。(肘后胡洽小品删繁张文仲深师范汪经心录广济并同)

黑奴丸、麦奴丸实为同一温病方,最早见于《小品方》卷六。此为表寒里热二阳病之太阳阳明病的温病方,“败伤寒”卷四方后称“坏病”,见下。

《外台》卷四《备急》疗温毒发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大疫难救。黑奴丸方。

麻黄(三两去节)大黄(二两)芒硝(一两)黄芩(一两)釜底墨(一两研)灶尾墨(一两研)屋梁上尘(二两研)。上七味,捣末,用蜜和如弹子大。新汲水五合,研一丸服之。若渴但与水,须臾当寒,寒讫便汗则解,日移五丈不觉,更服一丸。此疗六日胸中常大热,口噤,名坏病,医所不疗,服此丸多瘥。(《胡洽》《小品》同,一名水解丸。又一方加小麦、黑勃一两,名为麦奴丸,《范汪方》同)

此处坏病指胸中大热,兼见痉病口痉,虚而里热兼表寒,属二阳病之太阳阳明病、温病。

坏病不可用桂枝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本条汗吐下温针各种办法用了一遍,“仍不解者”,指表证里证不解;同时,“桂枝不中与之”,提醒还存在表病。“太阳病三日”,提示可能存在传变入里,发汗未好也许是传少阳或阳明了。然后吐法、下法、温针都用上了。汗法,是用辛温法解表寒,表寒可以是废水、痰饮或废血,也可能津虚而寒。吐法,是用涌吐法使病人吐出痰涎、宿食、毒物等,针对里位有实邪病位偏中上焦、伴表不解的情况,常用瓜蒂、藜芦、盐汤等;里虚不能用吐法。下法,里热结无表证可攻下,常用大黄、芒硝、甘遂等。温针是针对表寒不解,可发汗驱寒。

汗、吐、下、温针一通治疗,结果表证仍不解,里位还出了问题,导致坏病,已经不是桂枝汤证。桂枝汤可以发汗解表,也可以不发汗但偏表辛温补津液,但不能用于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同样也不能用于表不解而里位湿热或火结、或里寒为所急、或温病的坏病。坏病属于温病类型,不仅忌讳使用桂枝汤,连桂枝都不可以使用。

诊断为太阳病发汗却表不解,起初就不是太阳病,而是温病。误治成坏病后需要具体辨证,确定“何逆”的所急方向,用随证治之的方法解决。“随证”存在多种意义,因为“证”在古代既可以通“症”,表示单个的局部症状,也可以表示某种命名为“证”的病机,如桂枝汤证、柴胡证、小柴胡汤证。而随证之中也存在辨证论治法度,所以仍然是依法治之。所以随证治之或者辨证施治,并不是晚出的概念,“辨某某病状”在唐代便是《伤寒论》的小标题。

这里说桂枝汤的作用是“解肌”,即发汗解表的意思。桂枝汤不能用于无汗而脉紧的麻黄汤证,但麻黄汤里也有桂枝这味药。因此所谓的“桂枝本为解肌”,对应的《玉函》条文作“桂枝汤本为解肌”,显然太阳伤寒并不是不能用桂枝这味药,而是不能用桂枝汤。

桂枝汤作为太阳中风方,不能用于伤寒无汗,与是否“本为解肌”并无关联,因古人也把麻黄汤叫做解肌汤,如深师解肌汤实际即仲景麻黄汤;“解肌”更与坏病不能用桂枝汤攻表没有直接联系。因此这句的意思是,桂枝汤本为太阳中风辛温解肌,除了不能用于脉浮紧的太阳伤寒麻黄汤证,发热无汗需要辛寒解肌的温病,也是不可用的,不仅不能用桂枝汤,就连桂枝也不能用于温病、坏病。

桂枝汤误用于太阳伤寒的情况并不常见,而常见的误用是桂枝用于坏病、温病。因此“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错误注解窜入。桂枝汤不能用于伤寒,与条文前面讲坏病不能用桂枝毫无关系,是注文窜入。修正条文: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辛温解肌,温病不可与。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修正]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另外还有《伤寒论》中第76到81条的栀子类方,也是坏病。综上,坏病属于温病,包括汗吐下温针等误治的太阳病、中暍、少阳病、阳明病等传变而成,其中包括暍病的合病、二阳病、三阳合病、厥阴病等,一概不可用桂枝辛温发汗,也不能使用吐、下、温针、火熏的方法耗津液。

坏病的危重证:热病阴阳交

阳交、阴交,分别指无汗、有汗而热不退;并阴、并阳,分别指有汗、无汗(衄血),而病退。阴阳交的阴指有汗,阳指无汗,是温病、热病的危重证。其中阴交对应体温中枢调节障碍;阳交指代汗腺障碍。

原文注释论证略,参见《热病阴阳交并释义》。

所谓阴阳交,中暑或者暍病合病的温病,包括暍病、暍病表里同病、三阳合病类型。表现为高热体温40度或以上、汗出热不退、痉挛抽搐、呕逆不能食、神志不清、休克。涉及到基础生命支持,电解质失衡、内脏功能衰竭,医院急救。

《伤寒论》坏病正义小结

《伤寒论》中的坏病,又名坏伤寒、败伤寒,系温病类型。同时可见“坏病”同义于“坏伤寒”,“伤寒”含义等同于“病”。陈延之和新校正在“伤寒”概念上皆失误。所以“辨伤寒”等于“评病”“论病”“医方论”“伤寒论”,都是“辨病”或者“辨证”的意义,而不是“卒病论”,更不是专论天行传染病。

由于六经、阴阳以及“伤寒”概念的泛指与狭义的颠倒错乱,医经理论对《伤寒论》的改构破坏,造成《伤寒论》中温病概念的混乱与治法体系的掩昧,急需正本清源,破除误解。

忆忘

摘自《伤寒论六要素条文精讲》,待出版。

想了解更多灵素之问专题的文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yjky.com/shby/22123.html

------分隔线----------------------------